|  依類型 |  依字母 |  中文版 |  標準比對 |

後設資料標準簡介-依字母;M
依字母
A | C | D | E | F | G | H | I | L | M | O | P | R | S | U | V | 總覽

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ing Record (MARC)
簡  介 機讀編目格式(MARC)應該說是圖書館界編目格式的大家族,而非單一標準。起源於1965~6美國國會圖書館發展一套標準化的資料記錄架構(LC MARC),以利圖書館間書目資料的交換。之後各國紛紛採用,並以國情加以修訂,如US MARC(美國)、UK MARC (英國)、CAN/MARC(加拿大)、AUS MARC(澳洲)。以下以MARC 21為例,說明MRAC的結構。MARC 21為美國、加拿大以US MARC為基礎,將US MARC與CAN/MARC加以修訂整合的編目格式,並於1999年出版〝MARC 21 Format for Bibliographic Data〞。

MARC 21機讀編目格式由三項要素組成:

  • 記錄結構(record structure):為了國際性書目資料的交換,需符合資訊交換標準的規範,如美國國家標準局的ANSI/NISO Z39.2(Information Interchange Format)、國際標準組織的ISO 2709標準(Format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均規範了交換格式的需求,以及資料處理系統交流的架構。

  • 內容標示(content designation):為標籤、代碼與約定,以快速識別機讀格式,進而描繪機讀記錄中的資料元素,以支援MARC格式資料的操作。

  • 記錄的資料內容(data content of the record):即資料登錄欄,由其他標準規範其內容格式,如國際標準書目著錄(ISBD)、英美編目規則第二版(AACR 2)、美國國會圖書館標題表(LCSH)、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LCC)或其他。

  • 記錄結構主要由以下三項組成:記錄標示(Leader) 、指引(Directory)、變長欄(variable fields) ,將書目資料的格式予以結構化。

MARC21

URL: http://www.loc.gov/marc/
維護單位:美國國會圖書館-網路發展與機讀編目格式標準發展辦公室(Library of Congress- Network Development and MARC Standards Office)
最新版本:1999(持續發展中)

UNIMARC

URL:http://www.ifla.org/VI/3/p1996-1/sec-uni.htm
維護單位:IFLA Universal Bibliographic Control and International MARC Core Programme (UBCIM)
最新版本:1994

Chinese MARC

URL:http://www.ifla.org/IV/ifla72/papers/77-Mao_Hsu-en.pdf
維護單位:國家圖書館編目組
最新版本:民90年修訂版  

 
MARC21 Concise Format for Authority Data
網  址 http://www.loc.gov/marc/authority/ecadhome.html
發展單位 美國國會圖書館-網路發展與機讀編目格式標準發展辦公室(Library of Congress- Network Development and MARC Standards Office)
最新版本 2003 Concise Edition
簡  介

MARC 21權威資料格式的作用是將機讀記錄中檢索點的名稱或主題,進行權威控制(或規範控制),使機讀記錄中的標目具唯一性和一致性。其類別包括:

  • 名稱權威格式,主要來自於主要款目、附加款目、主題附加款目和集叢附加款目等檢索款目,可參照至:個人名稱(Personal names (X00))、團體名稱(Corporate names(X10))、會議名稱(Meeting names (X11))、管轄名稱(Names of jurisdictions (X51))、劃一題名(Uniform titles (X30))。

  • 標題權威格式,僅來自於主題檢索款目,可參照至:年代名稱(Chronological terms (X48)) 、主題名稱(Topical terms (X50))、地理名稱(Geographic names (X51))、名稱的主題複分、以及主題複分的詞彙和名稱。

  • 權威資料格式,亦可參照至索引典的索引詞彙。

Manual of Archival Description (MAD)
發展單位 Michael Cook 與Margaret Proctor合作的「檔案描述計畫」 (Archival Description Project)
所有權單位 英國檔案人員學會(Society of Archivists, SoA)
最新版本 MAD3, 2000
簡  介 最早於1980年代由SoA針對檔案描述工作擬定相關標準,後來轉自Michael Cook所主持的「檔案描述計畫」,並於1986年出版MAD第一版(MAD1),於1989年出版MAD第二版(MAD2)。因應電子文書環境及國際標準化趨勢,MAD3順勢於第2000年出版。MAD的目的在於指引檔案人員產生查檢工具(finding aids)及查檢工具系統,而非迎合資料庫或依AACR2編目的線上目錄系統,此為與APPM及RAD的主要差別。MAD較APPM提供較多的保存資訊、行政控制、和程序控制等資訊。描述的範圍,涵蓋檔案的形式至查檢工具內容。而特殊類型的檔案包括所有權證書(title deed)、書信、照片、地圖資料、營造資料、錄音資料、電影和錄影資料、以及機讀格式檔案等。

Metadata Elements for Session Description
網  址 http://www.mpi.nl/world/ISLE/documents/docs_frame.html
發展單位 ISLE Metadata Initiative(IMDI)
最新版本 Draft Proposal Version 2.5 (2001/6)
簡  介 是以「場次(session)」為描述的最小單位。所謂的「場次」是指一次錄音、錄影的記錄或一次實驗時的眼動訊號(eye tracking signals),許多的場次組成一個次語料庫(sub-corpus)或語料庫。主要元素共分為八個大類,下再分為多個次類。IMDI也為已出版的語料庫(published corpora)的外圍目錄資訊設計了一套後設資料元素,即Metadata Elements for Catalogue Description,以搭配「場次」後設資料來使用。
 
METS(Metadata Encoding & Transmission Standard)
網  址 http://www.loc.gov/standards/mets/
維護單位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最新版本 METS Schema 1.7(2008-01-20)
簡  介 METS(Metadata Encoding and Transmission Standard)起源於2001年,最初是由數位圖書館聯盟(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資助研發有關後設資料編碼與傳輸的標準,現由美國國會圖書館MARC標準辦公室(Network Development and MARC Standards, Office of the US Library of Congress)負責維護的工作。METS是一套以XML為基礎,並為滿足數位典藏品的編碼、描述、管理、交換、顯示等需求而研製出來一個數據架構標準,總括涵蓋了7個部份,包括:標頭(header)、描述性後設資料(Descriptive Metadata)、管理性後設資料(Administrative Metadata)、檔案群組(File Groups)、結構地圖(Structural Map)、結構連接(Structural Link)、行為(Behavior)。具有的特性如下:
1. METS能夠表達一個數位物件的完整資訊,包括數位物後設資料與其對應之數位檔案(影像、文字、影片與聲音)
2. METS具有檔案群組的安排能力,提供較具彈性的結構,容許不同的組合結構
3. METS能整合多種類型的後設資料資料
4. METS採XML作為文本描述語言,因此與平臺、軟體或通訊協定無關,適用性相當廣。

中文版參考:http://www.loc.gov/standards/mets/METSOverview.v1-6_chi.doc

Monument Inventory Data Standard (MIDAS)
網  址 http://www.english-heritage.org.uk/server/show/nav.18041
ISBN 1-873592-33-7
發展單位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ical Monument of England (RCHME), National Monuments Record Centre
最新版本 第3版(2003)
簡  介 MIDAS是描述遺址、遺跡的標準,第一版於1999年由RCHMES出版。其目的並非目錄的內容控制,而在於提供目錄發展的通用框架(framework),以其達到提升資訊的檢索、交換、相關目錄系統連結或系統有效轉移(migration)等目的。主要設定是三大對象為使用者,包括1)國家或地方機構持有文化遺產的專業管理者。2)推動文化遺產保存的社會團體,供其系統化地收集與記錄資訊,以有效保存國家遺產;3)其他相關議題的發展者,如地名辭典(gazetteer)、或支援分析的工具。MIDAS主要可分為二大部分:1)Information scheme,有七組元素集MIDAS有七組元素集,可滿足考古遺址、發掘單位、遺跡三層級的描述架構;2) Unit of Information,每一結構(schema)包含多組資訊元素,有些描述元素則重複應用於不同的結構。
Multimedia content description interface(MPEG-7)
ISO/IEC 1593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ultimedia content description interface
參  考 http://www.chiariglione.org/mpeg/standards/mpeg-7/mpeg-7.htm
發展單位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MPEG)
最新版本 2002-2003
簡  介 MPEG-7是多媒體資訊檢索、過濾、管理和程序上內容描述的標準,其正式的名稱是「多媒體內容描述界面」(Multimedia Content Description Inter-face)。分成7個部分﹕
  • 系統(Systems):MPEG-7描述的工具,以利有效傳送、儲存和終端資訊結構的建置。
  • 描述定義語言(Description Definition Language):定義MPEG-7描述工具的語法和新的描述綱要(Description Schemes)的語言。
  • 影像(Visual):處理視覺影像的描述工具。
  • 聲音(Audio):處理聲音的描述工具。
  • 多媒體描述結構(Multimedia Description Schemes):描述一般性特徵和多媒描述的描述工具。
  • 相關軟體(Reference Software):和MPEG-7標準基礎架構相關的軟體,以利其實際應用。
  • 測試(Conformance Testing):測試MPEG-7實作順應性的指引和程序。
  • Extraction and use of descriptions:描述工具匯出與使用的技術報告。

MPEG-7的目前已應用領域包含﹕數位圖書館(如影像目錄、音樂辭典)、多媒體指引服務(Multimedia directory services,如工商分類黃頁簿)、廣播媒體選擇(如廣播、電視頻道)、多媒體編輯(如個人化電子訊息服務、媒體編輯),其他可延伸應用的領域如教育、新聞工作、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探測、生物醫療服務、建築、等。MPEG-7涉及各種多媒體類型如﹕聲音及演說、移動視訊、靜畫、圖解、3D模式等,還有描述目標如何和畫面結合的資訊。

 
依字母
A | C | D | E | F | G | H | I | L | M | O | P | R | S | U | V | 總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