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設資料(metadata)是一組結構化與標準化的背景資料,包括描述性、結構性與管理性三大類型,以及語義性、語法性與詞彙性三大屬性,用來描述每個數位典藏品的內涵與特徵,以便數位典藏品能夠在數位化環境或系統中,達到最佳化資源探索(resource
discovery)的效能,並能有效率而精準地被檢索、呈現、管理、控制與執行相關功能,且順利地與其他數位典藏品進行資源的互通與共享,最後還能達成數位典藏品的永久保存目的。因此,我們可以將後設資料的規劃與實施,視為數位典藏工程中最基礎的資訊建設工作。
隨著數位圖書館的發展趨勢,84年起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即對後設資料的議題進行相關的研究,並配合數位博物館計畫的推動,87年起成立了metadata研發小組(名為Sinica
Metadata Architecture and Research Team,簡稱SMART),開始支援參與數位博物計畫的中研院計畫。90年中研院開始推動「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並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經費贊助下,於91年促成「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實施,同時在技術研發分項計畫與中央研究院機構計畫支持下,共同成立了「數位典藏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Metadata
Architecture and Application Team,簡稱MAAT),負責此一國家型計畫有關後設資料方面的推動與規劃,包含服務與研發兩大範疇,主要目標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