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 |
|
Metadata服務窗口:沈漢聰 |
數位資料庫不但改變了人們如何「保存過去」的方式與能力,改變了我們對於時間座標,空間尺度的參考值,促進了訊息的生產與再生產的可能,更改變了我們如何觀看自我,觀看他人,又如何被人觀看、再觀看的方式,構成了一個無疆界的「再現」與反覆觀看的交往空間。 台灣和世界一些國家/社會的經驗有類似的地方,例如在過去百年間,歷經殖民,威權統治,現代化,草根自主力量,公民意識覺醒,在在衝擊臺灣社會的歷史軌跡。而其中一個現象,就是不同形式與面向的「族群議題」的出現,特別是當族群和政治對立、和「國家認同」爭議,糾結時的人權、多元文化以及與人民有自決權的難題。 和這個爭議有關的一個主要群體,是台灣的「外省人」。「外省人」是台灣的一個族群類屬嗎?這要看回答人所採取的立場、所站的位置,以及對於何謂「族群」的理解。本計畫提議藉助傳播、科技、族群、多元文化專業人才以及社區工作者,共同努力採集「外省人」常民生活與生命史的資料,記錄並保存和這個「外省人」類屬有關的記憶與生命敘事,並協助其生產出在地的、時代的文化意義與社會連結。我們希望能還原「外省人」作為一個社會類屬,所具有的多元豐富而的面貌,促進不同群體間同理心,增進理解與對話,產出新的社會感知,超越簡單的政治對立的狹隘視野。 本計畫希望達到三個目標:一用計畫的實用性,帶動既有數位典藏技術能力的改善,二是透過資料的蒐集,帶動台灣「外省人」的自我表達、自主社區工作以及社會關懷力量,三是透過資料庫的建立,保存歷史記憶,並同時帶動臺灣新文化,促進全球多元連結與理解的可能。(資料來源: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網站) |
||||||||||
Metadata標準:採用Dublin Core為基礎,加以在地化。 工作進程 係說明主題計畫和Metadata工作組的。工作進度與成果黑體字部份表示已完成的工作及其相關大事記,反白文字部份則表示即將完成的工作。 參與成員
工作文件區為Metadata工作組與主題計畫同仁一起研擬Metadata過程的相關記錄內容包括:工作表單記錄、控制詞彙表、分析文件、需求規格書、使用規範、會議記錄、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