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史前Lapita 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建構計畫前置作業
:線上資料庫初步設計及資料整理

 
Metadata 服務窗口:沈漢聰


  Lapita 陶器最初是在二十世紀初由Otto Meyer 神父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俾士麥群島 (Bismarck Archipelago) 的Watom 小島上發掘出土 (Meyer 1909; 引自 Specht 1967)。之後在1960年代以前,其他學者在新喀里多尼亞島群 (Avias 1950; Gifford and Shutler 1956; Lenormand 1948; Piroutet 1917; Sarasin 1917)、東加 (McKern 1929)、薩摩亞 (Golson 1959) 亦發現這類陶器。此種帶有點刺梳紋的陶器風格稍後便以Lapita見稱於文獻中,成為一種文化表徵,被考古學者用來估計南島語族遷移的方向和速度,地域交易網絡及文化團體形成過程與形態。

  本計畫隸屬於中央研究院「利用數位典藏改善學術研究環境計畫」,由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本計畫為一長程「太平洋史前Lapita 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建構計畫」之前置作業,目標在於盡快完成現有資?的數位化,並且測試現有之歷史語言研究所之珍藏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劃所發展出來的基本架構是否適用於西南太平洋Lapita陶器資料。因為此一資料庫的建立與推展將使台灣領先各國成為第一個提供線上數位資料庫供各國的研究人員互相比較各地之Lapita陶器收藏,以統計方法來互相對照、比較遺址之間的異同的國家,並成為日後各國研究人員在研發相關資料庫時必須參考的基準點。此一計劃將奠定台灣在南島語族史前Lapita物質文化研究的數位典藏上的重要地位,也將能夠吸引更多國外考古研究人員與台灣考古學界合作發展或推廣Lapita考古遺址及遺物的數位典藏計畫。

  建立「太平洋史前Lapita 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的最終目的是提供研究人員基礎資料來探究文化因素對陶器器型與繩紋裝飾風格所產生的限制及偏好如何在島群地區之間傳承、轉變、交流,而造成島嶼群之間的差異,以期進一步來探討及發展各種有關南島語族在太平洋史前社會、經濟、生產及交易系統的模型。因此將會對西南太平洋地區內奠定史前文化基礎的Lapita陶器傳統的研究有重要貢獻。未來此一資料庫將彙整到以全方位之太平洋考古資料之蒐集為目的的「太平洋考古線上數位資料庫」中,使得考古資訊能被廣泛的使用。(摘錄自計畫書)




Metadata標準:採用CDWA
(Categorie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Works of Art)

工作進程

係說明主題計畫和Metadata工作組的工作進度與成果。黑體字部份表示已完成的工作及其相關大事記,反白文字部份則表示即將完成的工作。

參與成員

 
主題計畫: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 邱斯嘉(計畫主持人)、陳思如、吳蓉婷、張藝懷、魏宏揚、黨薇君、沈宜靜
 
後設資料(Metadata)工作組:陳亞寧、陳淑君、沈漢聰、邱鈺珺

 

工作文件區為Metadata工作組與主題計畫同仁一起研擬Metadata過程的相關記錄內容包括:工作表單記錄、控制詞彙表、分析文件、需求規格書、使用規範、會議記錄、其他。